別人眼中的危機正是企業開疆擴土的絕佳良機。 富有遠見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家們憑著他們的英明決策和堅韌精神,引領著汽配產業蓬勃發展。30 多年來,正是陳洪進的“野心”,讓他站得更高,視野更廣。
上海碩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 陳洪進
上海市中心往西北 30 公里的地方是被稱為“國際汽車城”的安亭鎮。60 年前,中國第一代轎車在這里誕生。安亭也成為上海汽車工業的發祥地。如今,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江南古鎮早已發展為擁有現代化廠房、國際汽車城、F1 賽車場取代的新型城區。這里,也成為上海碩大董事長陳洪進“走出溫州、邁向世界”的第一步。
占地 3.5 萬平方米的上海碩大看起來與周圍其他建筑無異。這里卻布局著其占據市場領先地位的傳統優勢產品:點火線圈生產線和用以搶占未來市場的新能源電機電控、電磁閥產品生產車間。研發中心內,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 60 多名專業人才。
上海碩大在 30 年的輾轉耕耘擊敗了眾多勁敵。成功進入國際市場之后,上海碩大的締造者陳洪進必須面對新的挑戰——傳統市場飽和、產品升級加速以及難以紓解的成本與結構性矛盾。從溫州走出的中國零部件民營企業家,能否實現他們國際化的夢想,抵達云詭波譎的“深海”領域? 陳洪進的回答是:“多年的市場化發展經驗和在國際化進程中所受到的洗禮,讓我學到最多的是,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從而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嘗到了國際化的甜頭,又怎么可能止步不前? ” 從無到有,他把一個地處溫州、籍籍無名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德國大眾、美國福特、美國通用、上海大眾、吉利和長城的供應商,其成功之處在于能夠前瞻性地把握市場未來走勢,在機會面前果斷且大膽,而這些都與他的創業經歷密不可分。
走出溫州 放眼世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改革的步子有條不紊地邁向前方,人們在空氣中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經濟大潮不斷滲透,溫州模式開始出現,令民營資本在不斷擺脫計劃經濟體制后更為活躍。擺在陳洪進面前的,似乎沒有“做生意”之外的選擇。
瑞安,是溫州模式的重要發祥地,中國汽摩配之都,汽車零部件產業是瑞安三大主導產業的第一大產業。1983 年,本著“什么賺錢就做什么”的陳洪進和朋友一起做起了零配件生意。從售后市場起步,在做了幾年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激烈的分電器配件后,陳洪進將目標鎖定在當時鮮有小企業涉足的點火線圈,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這一開創性的舉措,拉開了陳洪進之后 30多年高端化發展的歷史序幕。
“高技術人才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與東安機電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的長期交流合作中,我們掌握了點火線圈的關鍵技術。”談及當年的轉型,陳洪進認為,那段經歷為其樹立了技術為先、人才為先的發展理念。
1992 年,陳洪進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福爾特,并開始研發干式點火線圈,將產品從微型車、商用車領域向乘用車延伸。公司又在俄羅斯專家的幫助下,率先解決了點火控制模塊的難題,成功為美國車型提供帶控制器的點火線圈。此舉讓其迅速打開局面,福爾特公司成為瑞安當地能夠生產關鍵部件的少有的供應商之一。他對材料的選擇極為講究,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比競爭對手質量更為穩定的產品。這些令陳洪進在短短幾年內聲名鵲起。很快,陳洪進就完成了他的第一個目標,每年業績翻一番,并在第四年實現年產值 1000 萬元,迅速縮短了因重新創業與競爭對手拉開的距離。
這是一個傲人的回報記錄。事實上,1998 年福爾特就以年產 28 萬只點火線圈的業績超過了當時國內業界翹楚長沙汽車電器廠。時至今日,前瞻性地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堅持做高端市場仍然是陳洪進的思想核心。他認為零部件企業的出路在于為高端的市場提供高水準的加工和生產。得益于此,點火線圈這樣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有著較高技術壁壘的小東西,最終讓陳洪進走出瑞安,走向世界。
他總能因時而變。20 多年后,當新能源時代來臨時,陳洪進又憑借無刷電機產品搶占先機,甩開對手。“技術門檻下降,讓點火線圈成為眾多廠商爭奪的紅海。前瞻性地把握新的產品趨勢,才能保持高速增長。”陳洪進說,“相比眼前利益,企業家更應關注 5~10 年后的市場,在利潤空間狹小的產品上競爭,不僅給自己帶來風險,更會對產業造成傷害。這來自我 30 多年來對制造業的理解。”
技術轉型,精益生產
與此同時,距離溫州不遠的上海正在進行著痛苦的城市轉型,傳統工業開始搬離城市中心,大片的土地被重新開發。進入 21 世紀后,安亭汽車城的興建讓陳洪進找到了新的方向。
2000 年,被國際同行評價為“全球范圍最現代化的汽車生產工廠之一”的上海大眾汽車三廠建成投產。安亭汽車城成為了新興的汽車工業基地和創新中心。汽車產業的集群效應開始顯現。“到上海去”成了陳洪進新的野心。
從某種程度說,陳洪進的成長歷程對于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來說頗具典型性。與其他起步于溫州的中小零部件企業一樣,他們誕生于最低端的市場,卻往往可以用最低的價格模仿出當下最暢銷的產品,在血腥的價格戰中獲取稀薄的利潤。但與大多數企業不同的是,陳洪進更急于從這種爭奪中脫身,將主動權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斷升級,成了他最好的方式。比優渥的低價更吸引他的,是上海清晰的汽車產業規劃 , 有利于公司建立起更清晰的市場定位和品牌形象。而上海這一國際化大都市,也足以承載陳洪進的國際化夢想。
2005 年注冊了上海碩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后,陳洪進確立了三年內打出名氣的目標,為進入主機配套市場做準備。他首先做出的調整就是成立了主機事業部,集中力量對原有產品技術指標和性能進行升級。
但改變并不容易。“售后市場意味著你只要能拿出產品就行了,主機配套則需要把控全過程。這是從管理思想到制造環節的徹頭徹尾的一次變革。”實際上,這一思想直到長達七年的菲亞特配套準備項目中才得以形成。現在看來,當年的上海碩大雖擁有諸多優勢,包括獨有的專業性、較強的質量意識、對行業的豐富經驗與洞見、不錯的市場地位、工藝基礎及反應速度,但要進入主機配套市場,從根本上改變粗放發展模式尤顯重要。
“從預計 500 萬的投入到 3000 萬的投入,別人認為沒有回報的七年,在我看來,那是一段艱難的時光,但也是最有價值的時光。”陳洪進說,正是在被他們視為“故意刁難”的嚴苛要求與反復整改和培訓過程中,上海碩大才在產品質量、生產標準及管理水平上形成主機配套能力,作為為數不多的中國發動機、變速箱核心部件二級配套供應商,先后贏得菲亞特、德國大眾、美國通用、美國福特的認可。
在描述這場漫長的攻堅戰的時候,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用電機電器電子委員會秘書長朱小平說,只有走這樣的國際化路線,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才能夠真正接觸到國際標準,做出自己的品牌。這是非常艱難的一步,卻是必須要走出去的一步。
打造品牌 擴大格局
把貼牌生產轉為自主品牌,把成本領先戰略轉為技術領先戰略,讓勞動密集型產品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產品轉型,正是中國企業家對中國制造應承擔起的責任。
過去三年,上海碩大新產品研發的步伐明顯加快。“到 2020 年,電機事業部將成為碩大的業務增長點。”陳洪進力求上海碩大保持在高端市場的份額。“來自競爭對手的威脅正在加大,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安全距離。”電機、電控、電磁閥,是當前碩大的主要產品線,堅持做新型產品、高端產品,避免同質化競爭,以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先進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市場份額。陳洪進說,下一個目標,是成為奔馳、寶馬、奧迪等一線整車企業的供應商。
草根起家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往往可以迅速制造出物美價廉的產品,但在升級轉型過程中有時卻難下決斷。“在這個行業時間越長,越應該對制造業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危機面前,我們必須做出改變,而且要著眼長遠。”陳洪進說,制造業真正的進步,來源于質的提升,而非數量。
“上海碩大——用科技說話”,多年來不畏艱險,不斷積累,不斷創新,科技始終是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面對市場的風云變幻,碩大已做好準備去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