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協會 20 年來,朱小平一直致力于解決中國零部件企業與國際化企業接軌的問題。比如她將有合資背景的企業吸納到協會中來,將有在國際跨國公司工作經歷的企業家請進來,希冀在國際化企業和本土企業、國際化企業家和本土企業家之間實現融合發展。“中國零部件企業經歷了成長期,即將步入壯年期,在未來我們需要堅持的是什么,需要改變的是什么,在中國成為工業化強國的進程中需要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都是時代給中國零部件企業布置的一道必答題。協會將與企業一起做出回答。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用電機電器電子委員會秘書長 朱小平
20 年來,盡管朱小平從事著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與眾多中國中小零部件企業一起應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難題,以及全球化帶來的無法預測的風險。但這一切都無法與在行業巨變中企業的崛起和協會面貌的日新月異給朱小平帶來的喜悅相提并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用電機電器電子委員會剛剛迎來其所開展的展會項目的第 20 個年頭,這是協會迄今為止運作的最為成功的項目之一:從 20 年前僅有3 家企業參與,到如今走出國門一位難求,眾多會員由此打開了國內國際市場大門,樹立起全球化發展格局,并從中受益。
回憶初到協會任職時,本想有更多時間相夫教子的朱小平卻遇到了職業生涯的重大挑戰。1999 年,協會正逢低谷,在一家家走訪了遍布各地的零部件企業之后,朱小平將“服務”與幫助企業“升級”確定為協會主要工作,以“相信我,我會做得更好”為核心理念重塑協會工作構架。在 20 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朱小平與協會成員共同經歷躍出低谷的喜悅,也承受了諸多意想不到的阻力。在接受《汽車電子電器信息》專訪之際,朱小平展現出她激動的心情和對未來的思考。
最好的經歷
在新中國 70 周年大慶的時候出一本關于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奮斗史的專刊,您的初衷是什么?
這是一個偉大的行業,這個群體的崛起無疑是中國作為汽車零部件制造大國崛起的縮影。我認為,忠實記
錄這個群體的奮斗史,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最好的獻禮。
在談到回憶和反思這個話題時,朱小平經過了片刻的思索:“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從 20 年前開始,經歷了
一個成長中最好的學習過程。”她告訴《汽車電子電器信息》,“這么多年來,我和企業一起一直在學習和成長,
我相信未來我們的韌度和智慧會更多。”她的結論是:“我想,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是從青澀的少年期進入成熟穩
健的壯年期的時候了。”
的確如此,過去 20 年,這個群體從艱難起步到改頭換面強勢崛起的特殊歷程值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瞧:曾經被形容為“散、亂、差”,在缺乏核心技術的情況下依靠低成本獲取低端市場,徘徊多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歷了全球化的洗禮,走上國際舞臺并得以壯大。在朱小平看來,其成就既得益于企業骨子里在競爭中求生存的基因,更在競爭中為中國企業建立起國際化發展格局與視野,“在他們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中國也從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新興的現代化工業國家,完成了基礎的工業建設,開始向現代化工業大國前進。”
如今,在愈發嚴酷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與整車市場下滑相反的是,中國零部件企業的表現接近完美。從前瞻性的企業戰略制定,到新產品的研發投入,到對傳統優勢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再到與跨國公司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中國零部件企業家一直在穩健地收獲著各種榮譽。按照朱小平的話說,他們“比整車更具有創新活力”。
與整車不同,中國零部件企業從來不是熠熠生輝的主角,但在他們身上卻隨處可見執著、專注的品質,“我相信,這正是中國 70 年來取得輝煌成就所依仗的最為可貴的大國精神。”
融合發展
全球化是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必由之路嗎?
全球化是中國零部件企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只有實現了全球化,才能真正實現市場化、科技化和工業化轉型。雖然很多民營企業起步低、規模小,但我們要時刻比肩全球最好的產品和企業,這樣才能存活并在競爭中贏得機會。
朱小平深知中國零部件企業當年陷入“產品低端,無利可圖”困境時的痛苦,“跨國公司的經驗表明,沒有創新能力的零部件企業就沒有出路。要怎么與更廣闊的市場和最優秀的企業接軌,實現工業化轉型與升級,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
不到的阻力。在接受《汽車電子電器信息》專訪之際,朱小平展現出她激動的心情和對未來的思考。
執掌協會 20 年來,朱小平一直致力于解決中國零部件企業與國際化企業接軌的問題。比如她將有合資背景的企業吸納到協會中來,將有在國際跨國公司工作經歷的企業家請進來,希冀在國際化企業和本土企業、國際化企業家和本土企業家之間實現融合發展。“中國需要強大的企業,需要有行業的引領者在做強自身的同時,與中小企業實現碰撞和對接,并產生火花。引入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加入,是協會多年來努力的方向,成果也顯而易見。”
原博世公司總裁彭德園就是其中之一。彭德園不僅有著漂亮的履歷和職場業績,更有著在國際一流零部件公司的管理經驗和從零開始的轉型經歷。其在任職期間,主導了博世業務從點火線圈向車身電子轉型的重要工作。現在,他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帶到協會,積極參與協會組織的各種活動,為會員們毫無保留地答疑解惑,希望對中國的零部件企業有所幫助。
近年來,一個打造行業生態圈的想法在朱小平心中逐漸清晰。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注入傳統汽車電子電器領域,為傳統技術帶來提升空間的同時,幫助企業在未來汽車產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為之努力。“協會中有一批有著海外工作經驗,現在回到中國重新創業的企業家,以及有著在高等院校學習電子的高端人才,他們所創辦的企業成為我們行業智能網聯和電子板塊發的中堅力量,也代表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20 年經驗表明,中國零部件企業不需要個人主義,只有緊密合作、積極融合才能共度難關。
大勢難擋
中國 90% 的企業是民營企業,這么龐大的土生土長的企業群體改變原有形象是否更為艱難?
如果讓我形容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我覺得最貼切的形象就是小草,他們雖然看起來很渺小,但它們卻都堅韌地成為了我們國家的根基。
當然,以全球化衡量一家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成就未嘗不可。在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過程中,他們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也最終進入了更廣闊更高端的市場。與此同時,科學的管理經驗、高效的生產模式以及研發模式,高端人才的涌入,讓他們從最被動、毫無話語權的群體,一躍成為中國制造的優秀代表。
在 2019 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中國大陸參展商成為讓人既歡迎又畏懼的對手。這也讓朱小平增強了自信心和緊迫感。“中國零部件在全球市場日漸引人注目,對我們而言,跨國公司留給我們的學習時間已經不多了。”在朱小平看來,無論什么樣的企業,創新才是關鍵。“全球化要求我們要把企業打造成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不僅要有科技化的產品,更要有好的平臺去將新產品新技術展示出來,跟上全球科技的步伐。創新是中國零部件企業的靈魂。”協會的工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布局國內重點市場外,國外市場也緊貼一帶一路沿線,緊跟國家政策,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機會,搭建更好的平臺。
除此之外,朱小平如今考慮的更多的是創新之外企業如何能更加成熟。“中國零部件企業經歷了成長期,即將步入壯年期,在未來我們需要堅持的是什么,需要改變的是什么,在中國成為工業化強國的進程中需要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都是時代給中國零部件企業布置的一道必答題。協會將與企業一起做出回答。”
不難看出,您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這個激情能夠延續 20 年甚至更久,您的動力來自于哪?能談一談您個人對過去 20 年的感悟嗎?
20 多年來,我和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們一路走來,其中的艱辛,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事實上,這 20年是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汽車零部件行業發生天翻地覆的 20 年,從受制于人到自主創新的巨大轉變的 20 年,是我們國家制造業從弱小到真正強大的快速發展的 20年。我感謝行業和企業家們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有這份幸運,參與到這件了不起的事情中,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