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全新的變革,其重要程度和歷史意義與 40 年前無異。中國企業正在走向全球,將中國制造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無疑是這場變革中一股強大的新動能。成立于1984年的臥龍電氣,深知全球化布局對企業的意義。
臥龍電氣EV電機事業本部副總經理劉棟良
2019年6月11日,臥龍電氣驅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臥龍電驅于近期與德國采埃孚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定點函,公司將為德國采埃孚提供新能源汽車電機及其零部件,定點函所對應的車型在其生命周期內銷售預估金額為22.59億元。
此次與采埃孚訂單落地,標志著臥龍電驅正式進入了海外主流汽車供應鏈體系,新能源汽車電機業務有望實現快速突破,成為未來的核心增長點。
全球化布局
對那些抱負遠大、渴望成功的企業而言,今天的機遇不可限量。
如今,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全新的變革,其重要程度和歷史意義與 40 年前無異。中國企業正在走向全球,將中國制造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無疑是這場變革中一股強大的新動能。成立于1984年的臥龍電氣,深知全球化布局對企業的意義。
在打造“東方西門子”的并購之路上,臥龍電氣不斷加快著腳步,描繪著一張龐大的電機制造業帝國版圖。
從2011年起,臥龍持續收購多家國內外優秀的電機廠。2011年收購了歐洲的第三大電機制造商奧地利ATB集團,并購東源變壓器;2013年收購了美的旗下的江蘇清江電機;2014年收購了海爾旗下的山東章丘電子廠,收購意大利SIR機器人應用公司,2015年收購中國防爆電機第一的南洋防爆,成功并購意大利OLI振動電機;2016年,又收購了遼寧的榮信旗下的高壓電器類的業務;2017年收購美國通用電氣旗下的小型工業電機業務。
通過持續地收購和兼并,臥龍迅速實現了規模的快速發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研發、制造能力。為了對全球的業務和運營進行整合,臥龍建立了混合云的數據中心,把OA、SIM,甚至ERP都搬到了云上,通過數據將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發、采購、生產、服務和經營管理等所有部門實時聯結在了一起。
如果說擴張的速度為臥龍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強大的動力,那么廣度則為臥龍贏得了全球化的市場和先進的技術,而深度更帶來了品牌的價值和廣闊的前景,并對企業的綜合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制造加持
風暴使橡樹的根扎得更深,全球化戰略也讓臥龍更為專注企業自身的內生力。
2009年第一臺新能源汽車電機下線,2011年正式成立EV電機事業本部,作為電機行業的老牌企業,臥龍電驅如今已經擁有全球電機行業最為先進的生產線,而努力的目標,就是全球電機行業的No.1。
從傳統的工業電機,到新能源的EV電機;從為制造業提供服務,到面向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劉棟良說,這是一個概念的巨大轉變。這個概念所帶來的,是產品質量與可靠性的提高、對產品應用領域的全面了解和對客戶需求的充分適應。采埃孚5年65萬臺的訂單,將讓臥龍電氣在研發、生產、售后等各個環節都得到極大的提升。特別是面對整車廠對于要求產品升級的過程中,臥龍自身也在面臨著智能制造的升級。
2016年,臥龍旗下的新能源汽車電機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被列入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名單,總投資3.89億元人民幣,主要目標是配合《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及節能減排國策,結合智能制造標準,攻克虛擬仿真、信息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生產管理等核心軟硬件,集成應用數控機床等關鍵技術裝備,實現融合研發設計等多系統為一體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最終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沖壓等多個關鍵工藝的新能源汽車電機制造數字化車間,并投入實際運營。2018年10月,這一項目已經通過了工信部的驗收。這是國內電機行業內的第一家數字化工廠,這家智能工廠已基本實現了離散制造。
共享與融合
當前的新能源汽車江湖,并存著兩大門派。一派是底蘊深厚的傳統整車制造商,另一派是異軍突起的造車新勢力。面對風格迥異的兩派客戶,劉棟良說,傳統的整車制造企業有多年的造車經驗,有成熟的生產線、供應鏈和銷售網絡,在產品可靠性的把控上也更為嚴格和成熟,這些優勢都是造車新勢力無法比擬的。得益于在汽車領域的深耕,傳統車企在技術領域擁有極為深厚的技術積累,專利池也極為深厚。而新勢力造車之所以能夠成功,同樣有很多優點是傳統汽車所不具備的,相比傳統車企所背的歷史包袱而言,造車新勢力敢于嘗試新鮮事物,利用互聯網思維造車。
然而,在劉棟良看來,盡管傳統車企在創新的速度上暫時無法領先,但憑借著深厚的積淀,在未來仍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特斯拉的成功曾讓風投相信,電動車的革命屬于造車新勢力而不是傳統車企,在短期內拉動效應較好。但是,就目前來看,造車新勢力的制造能力、售后能力有限,回報率也并不高,這一領域的投資正在降溫。即便是代表造車新勢力巔峰的特斯拉,時至今日也屢陷入虧損和量產交付困難的泥潭。反觀傳統車企,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加速轉變后,開始依托優勢資源發力新能源領域,并開始穩步攀升。
未來的趨勢,很有可能是傳統車企借助造車新勢力的先進理念,造車新勢力倚仗傳統車企的資源優勢,雙方的資源共享,互相借鑒,甚至相互融合。
劉棟良說,與“科技改變未來”相比,他更認同“技術改變產品”,零部件企業就是要通過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才能立足于市場。臥龍電氣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前進,做好產品,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