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驅動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貢俊
對于國際供應商和本土供應商,誰將在這場 角逐中勝出? 那些率先進入市場,兼具技術和成 本優勢的企業,或將更有競爭話語權。
貢俊表示:“在 2019 上海車展上,我們發現有 20 多家廠商推出‘三合一’電驅動系統,但真正量產的企業 很少。從主機廠來看,長安新逸動是國內第一款應用‘三 合一’電驅動技術的電動車。”2018 年 10 月,搭載首創“三 合一”電驅系統的長安逸動 EV460 推出市場。據悉,長 安汽車第二代電驅動一體化系統,相比目前應用的第一 代三合一產品,重量下降 7%,體積下降 10%,成本下 降 20%,效率提升 5%。
“三合一”成為主流
上海電驅動作為最早研發三合一電驅動系統的公 司,為長安提供電驅動產品。據貢俊介紹,上海電驅動 早在 3 年前就已經研發出“二合一”產品,隨著技術的深 入和驗證的不斷完善,又研發出“三合一”電驅動產品, 且成功解決了 NVH 噪聲振動難題。
貢俊認為,集成電機、減速器和逆變器的“三合一” 產品是目前的主流趨勢。之前單純的電子部件集成和機 械部件集成不能解決成本、電磁兼容等根本性問題。
具體來看,首先,“三合一”系統省去了 3 根高壓連 接線,這部分成本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其次,因 為連接電機逆變器的三相線電流大,省去三相線,不僅 大大降低了系統線損銅耗,而且節省了成本;再者,電 機逆變器的連接線實際上是系統的最大干擾源,省去連 接線能大幅度減低系統的 EMI;同時,裝配便利,主機 廠原本需要裝配三個部件,現在只需要一個即可。
根據分析, 2020 年中國電驅動新增市場將突破 200 億元,看似一片藍海。但目前的現狀卻是 2018 年整個 行業虧損。貢俊說,電驅動系統理論上是藍海產品,但 這片藍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變成了紅海,甚至是血海。 追其原因,主要是車型的頻繁變更以及資本入局對市場 占有率要求所帶來的各種無序競爭,整個市場還需要歷 經時間的沉淀。2020 年年底,電驅動行業將會重新洗牌。
國內、國際供應商同場競爭
未來,集成化供貨能力或將成為主機廠選擇電驅動 供應商的重要指標。從目前的電驅動供應商陣營來看, 大多數本土電驅動供應商主要從事電機或電控單一產品 的研發制造,其中一部分缺乏系統集成能力,另一部分 實力較強的電驅動制造商則通過合作或收購的方式來補 足技術短板。如大洋電機兼并重組上海電驅動布局動力 總成;華域電動是華域汽車與海鷹集團、貴州航天合資 成立的子公司,致力于電機及驅動系統生產;中車時代 電氣成功并購英國丹尼克斯 Dynex,完成功率半導體產 業的國際化布局等等。
貢俊坦言,真正意義上,我國只有 5 ~ 10 家本土 電機廠商能夠憑借自身在電機和電控方面的優勢,并通 過和減速器企業深度合作來布局“三合一”系統;也有部 分企業嘗試自主研發減速器,試圖掌握所有電驅動核心 部件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但這同時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 資金壓力。對于電驅動這樣一個新興產業來說,行業合 作才是理性的商業模式。
隨著補貼退坡疊加部分原材料價格上升,成本控制 和產品質量成為電驅動制造商核心競爭力。據貢俊透露, 憑借研發與制造優勢,上海電驅動的三合一產品已獲六 家主機廠產品定點,同時還有 20 多家主機廠在商談, 包括現代、雷諾和塔塔汽車等。
除了本土電驅動供應商外,博世、麥格納、大陸集 團等國際零部件巨頭也紛紛在該領域發力。對此,貢俊 表示:“雖然國際上許多零部件企業爭相在電驅動領域 布局,但就純電動汽車業務來說,國外企業的機會不會 太多。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我國的電機產業在全球 的比較優勢明顯,主要的稀土儲備來自國內。同時國內 主機廠的正向開發能力也有先發優勢。對于業內比較關 心的 IGBT 模塊,事實上國內很多供應商也逐步有能力 進行封裝。一旦新能源汽車規模效應起來后,成本必將下降,在面對市場競爭中,國內企業機會很大。” “特別是針對 A0、A00 級市場,這一類型的代價小型電動車特別適用于上下班代步、相對短途低的城市交 通,在中國有很大的市場需求。而這部分市場目前為國 內自主品牌電動車所占領,外企品牌涉足較少。這對于 主要供貨本土電動車品牌的國內電驅企業來說,意味著 極大的市場機遇。”此外,成本控制也是國內主機廠選 擇與供應商合作的一大考量因素。
規模效應推動電驅動行業發展
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的體量還較小,“三合一”電 驅系統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未來,隨著規模效應 的充分發揮,國內電驅動產業在“三合一”技術上的 正向開發能力和核心技術將進一步突破,部分自主 品牌車企已形成本土化供應體系。如,北汽新能源 純電動 EU260 已使用北汽大洋配套的電機,降低 了產品成本;上汽榮威 E50 車型搭載了華域汽車 自產的電機。
當然,目前也有一些主機廠自主研發“三合一”電驅 動產品,如比亞迪、特斯拉和蔚來。貢俊表示:“比亞 迪最早走垂直整合模式,電動車的所有核心技術全部自 主研發,自給自足。但考慮到市場競爭和行業波動可 能對產業鏈帶來影響,比亞迪現在也將三電產品對 外開發,給其他廠商供貨。所謂術業有專攻,我認 為比較理性的商業模式是以外部供應商為主,自建 供應鏈作為重要補充。”
2035 年全球電動汽車的年銷量將占汽車市場總量 的 50%,貢俊對于 50% 這個數字表示認同。“對于電驅 動企業來說,盡管去年整個行業虧損,但我認為一定會 回歸理性,走上市場化,甚至重新成為藍海市場。從汽 車行業角度,除了電池產業以外,大家也開始逐步關心 整個電驅動行業,對其寄于厚望。”貢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