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資豪門絞殺與圍攻之下,一個自主品牌群體生存壯大的“美麗秘方”。」
車用電子電器是一個非常神奇的行業,如果不是業內人士,普通人很少會實際看見這種不起眼的零件,但它們卻隱藏在車身各大部件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朱小平的夢想正是幫助中國企業將這些小零件做成大生意:“市場瞬息萬變,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零部件企業發展道路上的艱辛,但只要身處其中,你就會被他們的堅忍不拔與持續創新的精神所感動。在現在所取得的成績背后,都是企業從被動到主動試圖把握自己命運放手一搏的結果,這一點,對于自主發展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尤為可貴。”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用電機電器電子委員會的掌門人,朱小平經常帶領會員單位造訪全球汽車主要市場。除了各大展會和知名零部件企業,整車廠及其研發中心也是他們每次的必經之地。在她看來,跨國公司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經驗,以及先進的研發制造理念,每一次交流都能讓中國企業加深了解,從而收獲靈感。
受制于跨國公司在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20年前,中汽協會車用電機電器電子委員會成立以來,朱小平不停奔波在外,致力于將這些生產“小零件”的中國企業帶向全球,以此開拓視野、延展夢想。
如今,他們已連續多年在國內外各大頂級車展集體亮相,成為展會上獨具標志性的一抹“中國紅”。而朱小平自己都沒想到,中國汽車電子電器展團從當初的兩家企業參展到如今的一位難求,更重要的是,在此20年間,從電機電器,到電子,再到新能源供應鏈,這一群體中的相當一部分企業完成了產品結構調整,找到了自己的通往夢想的道路。
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崛起亦非難事」
在朱小平看來,好故事剛剛開始。
伴隨著市場的變化,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技術和對市場的判斷能力、把控能力上已經具備了向上突圍的基礎,接下來的時間,中國企業反擊跨國品牌的序幕勢必上演。追趕者的足跡不僅體現在市場銷售數據上。經歷了2009年開始的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中國車用電子電器企業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建立新的核心技術優勢,零部件產品轉型升級是當務之急。
2013年7月,分會發起成立了“新能源電機電控專業小組(聯盟)”,通過吸引新的會員單位加入,調整會員結構,引導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以新會員的發展經驗和技術優勢,推動原有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打出頗為成功的“轉型”牌。時至今日,聯盟共有成員單位201家,覆蓋了包括三電、整車、材料、電池、設備等新能源全產業鏈產品。在去年上海召開的法蘭克福車展上,600多平米的新能源聯盟展區吸引了國內外專業人士的目光。
更有意義的是通過一系列交流會的召開和行業白皮書的出版,聯盟對于企業未來發展思路的引領作用日漸清晰。事實上這一作用,在多年前引導企業從電機電器向電子產品轉型過程中就得以顯現。2006年,中國汽車電子電器技術與發展研究中心成立,為之后委員會更名為電機電器電子委員會打下了基礎,此舉成功突破了原有電機電器企業為主導的局面,并在技術開發速度和迎合市場需求上實現了大的跨越。
“抱團發展對于中國零部件企業而言更為重要。他們不是弱小,而是缺乏經驗,他們更不是沒有追求,而是還在蓄積力量靜待時機。這個時候,專家的指導、優秀企業先進經驗的傳授尤為寶貴。而分會正是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從市場方向和策略、新技術應用、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標準制定等方面全系列地服務企業,讓企業真正有所收獲。”朱小平相信,一旦找準節拍,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崛起絕非難事。
一場中美貿易戰,讓剛剛在北美市場站穩腳跟并期待有所作為的中國零部件企業面臨危局。但這不是20年來的唯一挑戰。
中汽協會車用電機電器電子委員會的20年恰恰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變革的20年,這期間,朱小平親身經歷了中國零部件產業從無到有的10年和從弱到強的10年,究竟是怎樣的精彩布局,令種種危機中的零部件企業打開新的局面?朱小平為我們講述了兩代人的故事。
在黃山休寧縣,昔日的黃山電器廠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青山綠水間,林立著現代化的辦公樓、研發中心和生產車間。從貼牌生產的鄉鎮企業,到在上海、黃山、合肥等地擁有十多家子公司、專業化自主研發、制造涵蓋了電子、電器、電機以及新能源領域的綜合性高科技企業集團,昌輝集團憑借艱苦創業、從無到有的拼勁兒,成為那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代一個群體的最佳代表。如同那個時代的企業家一樣,只有初中學歷的董事長王進丁卻有著超乎常人的學習力和韌性,他通過不間斷的學習以跟上時代潮流,以其對市場敏銳的判斷規劃企業的未來,如今70多歲的年紀再次開始新的創業,一個以新能源零部件產品為龍頭的昌輝工業園已在規劃當中。
“不怕失敗,敢于重新開始,又尊重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不斷武裝自己。這是這類企業家給我的最大震撼。”朱小平認為,與時俱進,跟上并超前于企業家的思想和步伐,是分會做好服務工作的基本前提。
與昌輝集團不同,上海日用-友捷汽車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寶發有著豐富的合資企業管理經驗,除產品創新外,他更加注重管理思維的突破,以管理為企業的生產帶來更大的空間,其對生產現場的科學化管理和產品可靠性的重視,帶領企業走出一條“現場出市場、現場出效益,優質取勝”的發展之路。“堅持創新,嚴把質量關,是日用-友捷從瀕臨破產到成為一流企業、把不起眼的小產品——散熱器風扇總成做出了大市場、大名聲的秘訣,而他們懷揣汽車強國夢,在合資企業主導技術創新,牢牢將核心技術掌控在中方手里,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零部件光明的未來。”朱小平說。
始終行走在國際化道路上的天海集團面臨的局勢更加復雜:合資失敗、人才經驗匱乏、海外建廠水土不服。。。。。。而其屢屢獲得重生的方式說來簡單,堅定方向,培養引進人才,將每一次嘗試作為寶貴經驗以圖再戰。但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在朱小平的印象中,天海并不是一個人經營的企業,而是一個團隊,在這個團隊中,呈階梯狀的接班人培養以及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都令天海的國際化發展更堅實、更穩妥。
“這是前十年發展起來的零部件企業典型的三條道路,如果說他們身上充斥著第一代企業家不變的拼搏精神,那么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身上更多展現的是顛覆性的求變精神,速度正在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朱小平例舉了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領域表現出色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能夠在最高的起點上成就自己,以技術為龍頭,通過資本運營等手段實現幾何級增長。“這種增長速度是十年前想象不到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也前所未有,但他們更代表未來。”近年來,朱小平致力于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板塊,成效顯著,會員結構中,電子和新能源新板塊已占據大半份額。
「 生態圈
從平臺到生態圈,分會帶給企業更大的價值在于,從更高的高度審視整個商業的發展并從中獲益 」
不會改變創造價值服務企業的本質,按既定規劃循序漸進推進行業的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說,朱小平屬于穩健的改革派。眼前的朱小平纖瘦、清秀,語氣溫婉,對行業和分會的未來娓娓道來,如同她和她所服務的這個行業,外表弱小,內心卻堅定而充滿力量。
事實上,任分會秘書長20年以來,朱小平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于這個行業。“不是我們成就了優秀的企業,而是這些優秀的企業、企業家成就了我們,如果說因為我們的努力為企業提供了好的思路,那就是我最大的價值。”20年間,朱小平所帶領的分會搭建起了包括技術、展覽、研究、會議在內的四大平臺,以實現會員共享最新技術成果、全產業鏈全面展示、共享海量信息以及匯集行業最優資源、打造國際領軍企業的目標。
四大平臺給分會會員提供了一個共同發展的利器,朱小平的行業轉型升級戰略也給分會帶來了逐漸向上的品牌效應。圍繞企業現有和未來需求,其所構建的技術創新中心、國際人才培育中心、國際資源整合中心、大數據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等五個中心已在規劃中,它將打破行業的界限,站在全球市場的角度打造產業生態圈。競爭之外,強化企業之間的聯動性、共贏性和整體發展的持續性,幫助企業對自身更加精確的定位,以適應這一充滿生機同時又危機四伏的生態圈。“這是我的下一個夢想。”朱小平告訴記者。
出自《汽車電子電器信息》雜志2018年專刊
(商用汽車網 www.88sh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