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斷崖式滑坡、國五國六切換傳統汽車去庫存、投資熱潮急速衰退、特斯拉強勢入局…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局面最為復雜、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年。數據上也不甚樂觀:當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 104.3萬輛,同比僅增長1.3%,同比增速較2018年全年的83.2%明顯放緩。
對新能源汽車而言,“寒冬”已是毋庸置疑。不管是蔚來、小鵬、威馬等造車新勢力,還是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等國產自主品牌,都受到了巨大沖擊,資金鏈斷裂、裁員等屢見不鮮,蔚來創始人李斌甚至被稱為“2019年最慘的人”。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行業是一個重投入、長周期、競爭異常慘烈的行業,在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下,“不變則死”已是共識。
危與機從來都是同生并存,對正在經歷著階段性陣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冬天已經來了,如何在寒冬中苦煉內功、潛心蓄勢,才是穿越風暴的不二途徑。
誠如北汽新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所言,風暴不可避免,要想成功穿越,就要回歸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本身。
產品和品牌的雙向上
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可謂是“既喜且憂”。一方面是補貼退坡、低端產品銷量的不斷萎靡和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另一方面則是消費升級,特斯拉3、蔚來ES6,小鵬P7以及北汽EU5等中高端車型大受追捧。
比如EU5便是2019年北汽新能源再次出現的爆款“神車”。乘聯會數據顯示,北汽新能源EU5借6.77萬輛的累計銷量加冕2019年前三季度A級純電動轎車、純電動市場的雙料冠軍。
北汽新能源EU5
公開資料顯示,通過全新平臺產品開發,北汽新能源由A00級EC系列產品銷量占2018年總銷量的80%,轉變為2019年上半年EU5、EX5、EX3等中高端車型占比超過80%。同時產品的續駛里程和智能駕駛技術也在不斷提升,EX3實現NEDC 501公里續航。
這樣的變化,源于北汽新能源的“雙向上”戰略計劃。
2019年,北汽新能源發布了產品向上、品牌向上的高質量發展“雙向上”的“2049計劃”。同時,北汽新能源將全面實施“引領2025戰略”,即到2025年,北汽新能源要實現“國內領先、世界一流”,并打造“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中心”和建設“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兩個“世界領先”,實現市場引領、技術引領與模式引領。
具體來看,一面是產品向中高端車型轉變的產品向上;另一面便是品牌向核心進化的品牌向上。
去年10月,北汽新能源正式向全球發布北汽自主乘用車全新品牌——BEIJING,以BEIJING品牌首款電動車EU7和BEIJING品牌首款概念車“耀"兩款全新重磅車型的首發,正式吹響北汽品牌突破向上的沖鋒號。
北汽新能源BEIJING
“BEIJING”作為北汽集團整合旗下北汽新能源和北京汽車的產品與技術資源全力打造的核心品牌,該品牌將以新能源、新技術為核心,并且將產品序列進行整合分為EU和EX系列。
為保證高品質發展階段自主品牌的市場地位,北汽新能源著手打造的另一個中高端、智能化電動汽車品牌ARCFOX,則力爭滿足中高端消費群體的現實需求和實現民族品牌的縱向提升。
在2019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北汽集團、北汽新能源完成了ARCFOX品牌的全球首發。在未來2020-2021兩年時間內,ARCFOX將陸續推出六款產品,包括街道版、賽道版兩款GT跑車以及四款智能家用車。
靠著受歡迎的產品,北汽新能源的品牌價值也在不斷提升。在2019年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報告中,北汽新能源以372.65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總榜單第174位,連續兩年成為唯一入榜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21億研發中心助力技術提升
產品銷量的提升和產品的迭代升級,離不開北汽新能源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
據了解,北汽新能源每年研發投入的10%會投入技術預研項目中。在北汽新能源BE21\BE22\BE11三大全新平臺開發已經全面啟動,這些平臺開發能夠有力支撐ARCFOX與BEIJING雙品牌產品不斷迭代更新。
北汽新能源ARCFOX
按照研發一代、投產一代、儲備一代的思路,研發業務包含的四大模塊“技術開發、平臺開發、產品開發與研發運營管理”已全面展開;同時北汽新能源也建立了完善的技術規劃、項目管理、研發文化、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的運營管理體系,為技術開發、平臺開發、產品開發提供有力保障。
2019年,北汽新能源進一步加碼夯實研發實力。7月22日,北汽新能源投入近21億元建立研發中心,業務范圍涉及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輕量化、整車應用六大領域。
北汽新能源在科研的不斷投入,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鼓勵支持和相關要求一脈相承。
12月3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正式發布,意見稿提到“制定將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納入國有企業考核體系的具體辦法”,首次針對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提出考核要求。從國家層面對車企的研發投入制定相關標準,預計未來會對自主品牌的技術研發給予相應的鼓勵和強制措施。
正是在科研的不斷投入,北汽新能源前沿核心技術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2019年5月17日,北汽新能源自動駕駛車隊“鯨智”隊在第三屆“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中展現硬核實力,斬獲了2項冠軍、3項亞軍、1項季軍,綜合排名第二位;2019年7月,北汽新能源推選的“三維編織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輕量化技術”,成功入選2019年新能源汽車前沿技術;9月26日,全球首款無模組動力電池包于在藍谷正式發布,部件數量降低了近40%,成本較之前降低了20%,能量密度提升了7%(達到161Wh/kg),指標高居行業50kWh級別電量電池系統第一名,目前已經在EU5產品上首次應用。
北汽新能源實驗中心
此外,北汽新能源表示,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形成在電池安全技術、電驅動集成技術、智能網聯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等方面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與華為、寧德時代的合作,加速成果轉化。
其中,與華為合作成立的“1873戴維森聯合實驗室”項目穩步推進,與麥格納合資成立的制造公司已進入基礎建設工作的實質階段,與滴滴合資成立的京桔新能源,已簽訂3萬輛EU5網約車訂單,目前已交付1萬輛。
加速布局換電業務
12月1日,北汽藍谷(600733.SH)發布公告稱,同意子公司汽新能源以2.57億元現金對北京奧動進行增資,增資后北汽新能源持有北京奧動股比為30%。
2019年,北汽新能源將“北汽租售通”和“車電分離”等使用權交易模式發展壯大,向出租車、網約車、駕培車、電池梯次利用等新興市場全面發力。因此,對于此次增資,北汽新能源無疑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換電業務。
2年前,北汽新能源宣布實施“擎天柱計劃”。“到2022年,‘擎天柱計劃’預計將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在全國范圍內建成3000座光儲換電站,累計投放換電車輛50萬臺,梯次儲能電池利用超過5Gwh。”彼時北汽新能源表示。
北汽新能源最初面向出租車市場推廣換電模式。2018年,北汽新能源將這項服務推廣至私人用戶市場。2018年7月5日,北汽新能源在北京藍谷基地正式啟動車電價值分離商業模式,開啟了車電物理分離向車電價值分離模式的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新能源所引領的充換電兼容技術,被北京市確定為出租車“油改電”的技術路線,北汽新能源由此扛起了推動和保障北京市城市出租車轉型升級的重任。
北汽新能源換電模式
截至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經在全國 15 個城市運營換電出租車 1.6萬輛,累計建換電站187座,數量全球領先。在北京,北汽新能源向北方、銀建等首都大型出租車企業交付了6000臺換電出租車,已投入運營3500余輛,并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換電服務運營保障。按照計劃,庚子新年之前,在北京市內建設并運營換電站90座,屆時城區平均服務半徑將達到2.78km,媲美加油站。
加速布局換電的背后,同樣離不開北汽新能源強大技術底蘊的支持。據悉,北汽新能源已在換電模式獲得了ISO9001認證和世界首張電動汽車歐盟CE認證等多個資質證書,已擁有300項換電領域的技術專利,掌控了車輛定位系統、快換連接系統、底盤換電系統、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技術、快換電池箱、換電網絡運營管理等多項關鍵技術。
回顧北汽新能源的2019年,盡管身處“寒冬”,但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產品向上、品牌向上的“雙向上”戰略初顯成效;與此同時,研發能力不斷提升、核心技術更是引領行業,不僅出現了爆款“神車”,另外北汽新能源的換電模式進一步得到推廣布局,對公對私銷售各有千秋。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支持力度卻是空前。12月26日至27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召開, 重點工作中首次表態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業內普遍認為,2020年的新能源車市將會回暖。
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