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城商用車發布了長城智卡混動重卡在極限海拔昆侖山測試的相關視頻。相比于大部分車企“電影質感”的測試宣傳片,長城智卡極限挑戰的視頻則顯得有些與眾不同,無調色、少運鏡,且視頻中的車輛車身尚有偽裝貼未撕。
有網友戲謔,“長城智卡的傳播也太好做了,是否還招人?”也有卡友評論,“長城智卡的高海拔挑戰視頻更像是一個路測的vlog,這才是測試的真正一面,像電影質感的那種總感覺不是那么真實。”
如果只糾結于片子成色的表象,你會忽視“混動重卡”這個關鍵詞,因為這或許是商用車行業混動重卡的首個高原極限挑戰。帶著對比的心態重新審視長城智卡高原挑戰視頻,你會發現長城智卡不一樣的造車理念。
測試的車型有何不同?
汽車工業發展至今,延伸了很多成熟的驗證、論證方法論及標準,在車輛制造上市流程中,大致分為ET、PT、PP、SOP四個階段,其中ET階段叫工程調試、設計驗證階段,PT階段是生產調試、生產驗證階段,PP則是預生產、初期量產階段,最后的SOP 階段即小批量生產階段,到SOP也意味著車型基本達到上市水平。
而極限測試中,主機廠基本是將接近量產的、成熟的車型拿出來露露臉,作為上市前的大考。
據可靠信息,長城智卡在昆侖山極限測試的車型包括ET車和PT車,也就是說,工程調試階段的車型,常規上大家放在實驗室或者家里試車場進行簡單驗證階段的ET車型,到長城智卡這里,ET階段就已經被拉到高海拔區域遛一遛,或許這也是喜歡卷技術的長城汽車的風格,也是長城智卡對自己技術和工藝的高度自信。
實打實的測試為哪般?
長城智卡從ET車到PT車都去極限地域進行路跑測試,在不同階段不折不扣、實打實的嚴苛測試,這些超常規的操作值得思考。
首先,汽車在極限區域做測試,運輸、停放、不同的試驗項目,人吃馬喂,成本不會低,一輛重卡平均成本在20萬元左右,這個費用相比于當下電影質感短視頻的費用不遑多讓。同樣的費用,與其花在制造大片的面子工程上,在長城智卡看來不如用在驗證產品的里子上,這股清流的背后就是長城智卡堅守用戶為核的本心。
據悉,長城智卡不同階段的試制車型均會去極限區域接受不同程度的測試,除了接入專業測試記錄設備,也會邀請一些用戶的司機進行體驗,這些司機會結合自己實際運營的場景對車輛在不同氣候和工況下的表現提出主觀建議,助力長城智卡車輛的設計調整、技術迭代。
翻看長城商用車的公眾號,可以看到這家商用車造車新勢力始終與用戶鏈接很緊密。在車輛上市前已完成多輪用戶共創,這些都是長城智卡用戶為核理念的應用實操。“青萍之末風乍起,于無聲處聽驚雷”,這樣的長城智卡,未來會帶來怎樣的產品,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