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交通便利程度增加,中小學生交通出行面臨的路況也越來越復雜。而中小學生因安全意識不足等問題,常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有研究指出,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了我國1-14歲兒童的第二位傷害原因,他們的交通安全更需要我們的關注。
如何保護兒童遠離道路交通安全傷害,提高交通安全意識?8月16日至17日,宇通壹基金兒童交通安全公益行活動在鄭州舉行,數百名兒童及家長參與了此次公益行活動。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公益行活動是通過帶領小朋友體驗“交通安全出行棋”“認識大貨車的內輪差”“探索神奇的盒子”等5個互動游戲,以及跳安全操、觀看交通安全動畫片、繪制交通安全畫報等方式,在小朋友心中播下一顆交通安全的種子。
寓教于樂,游戲中獲得的交通安全知識更深刻
8月17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這是我第一次來參加這種活動,我覺得特別好玩,特別是那個交通安全棋和控制大貨車行走的游戲。”小學三年級的黑鷺洋告訴記者,在游戲中,老師給他講了需要注意的交通安全問題,“媽媽在家里也總是說這些,但是沒有這樣有意思。”
同樣意猶未盡的,還有田晨希同學,這也是她第一次參加此類型的公益活動。“我覺得系安全帶的那個游戲最好玩,在游戲里老師教了我們為什么要系安全帶、怎么系安全帶。”“沉浸式”的體驗和志愿者老師們的講解,讓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游戲的樂趣,更學習到了交通安全知識,不少小朋友表示這樣的活動以后還愿意來參加。
不僅孩子們對這次的公益行活動頗為滿意,家長們也是贊不絕口。黑鷺洋的媽媽王女士是一名老師,平時總是為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而發愁。“平常小孩是一個人去上學,我很擔心他在路上的安全問題,很怕他不看紅綠燈就過馬路,或者跑到大車旁邊去玩。”
在經過今天的公益行活動后,王女士的擔憂減少了許多。我在家說一個星期,都沒有今天他來體驗一次記得深、學得多。”王女士表示,活動除了能提升孩子知危險會避險的能力外,通過一起參與,也提升了家長的交通安全意識。“而且活動發的還有繪本,回家后陪著孩子一起看,也能鞏固今天學習到的知識。”
從兒童到家長,從校內到校外,宇通“安全圈”不斷擴圍
以往的公益行活動,都是在校內舉行,這次把公益行活動放到校外,也是今年的一大特色亮點。據宇通壹基金兒童交通安全公益行項目負責人孫巍介紹,以往在校內進行公益行活動時,經常會受到上學日的限制。今年,公益行大膽創新,從校內“擴圍”到了校外,形式更為豐富,也能夠影響到社會
各界跟多的人。
除了從校內“擴圍”至校外,今年公益行活動還從兒童“擴圍”到了家長。孫巍發現,許多兒童學到知識后,回到家會迫不及待和家長進行分享,但有些家長卻“跟不上”孩子的腳步,無法與其進行良好的互動。
“比如今天我們教給孩子‘內輪差’這個知識,有些家長可能就不知道是什么。”為了解決此種情況,今年公益行盡可能地去引入更多的家長志愿者,并且通過發放繪本、交通安全動畫等方式,形成互動閉環,讓孩子學到的專業知識能夠一直延續下去,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盡顯用心
安全教育沒有標準化的答案,如何真正讓“安全”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需要用心和智慧去給出解答。
潤物細無聲。宇通壹基金兒童交通安全公益行通過游戲、動畫視頻、繪本、安全操等涵蓋“看、聽、讀、寫”全方位體驗方式,多渠道、多感官強化兒童交通安全意識,傳遞交通安全知識,提升兒童的安全感知和應對能力,從而實現了最有效的傳達。
不僅如此,公益行還將目光對準家長,讓更多家長也參與到公益行當中去,構建起兒童交通安全教育閉環,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啟動至今,公益行已經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走進300余所學校,近10萬名學生參與其中。可以說,正是因為公益行帶來的良好的社會影響以及務實性,才讓其生命力如此“持久”。參與活動的孩子們不僅自己學會了防范交通風險,還會在日常生活中去影響周邊的人,共筑交通安全,在更廣泛的領域里產生效果。
未來,宇通壹基金兒童交通安全公益行還將繼續聚合各方之力,不斷以有溫度、有深度的公益行動,匯聚更多力量參與進來,共同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創造安全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