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新冠疫情在全國多地肆虐,持續至今已有近半年的時間。受疫情影響,公路貨運行業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不同的防疫政策,各地的管控舉措也不盡一致,這造成了貨車通行受阻、物流不暢的局面,亦極大的沖擊了供應鏈的穩定性。
當全國2000萬貨車司機慢下來,傳導至整個運力供應鏈,就是交貨期無限延長,貨物樞紐吞吐量增速放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3月份新的一輪剛剛爆發疫情時,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46.5%,到4月份該指數回落到37.2%,環比下降9.3個百分點,這表明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在持續的顯著放慢。
另一方面,由此也可以看出,從4月下旬開始的復工復產對貨運行業的效果并不及預期,直至今日,物流阻斷供應鏈依舊難解,目前來看,貨運行業距離恢復原狀還頗有距離。
與之相對的是,國內市場需求仍然保持高位,政府亦要求企業全面復工復產,面對這一的情況,如何保證后疫情時代運力供應的穩定成為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疫情倒逼行業數字化進程 熟運力成為解題密鑰
“物流配送效率降低30%,每趟運輸成本增加15%-20%”,有物流從業者在朋友圈這樣吐糟。事實上,這并不是某一個物流從業者的難題,定位于撮合平臺的滿幫近日也公開表示此輪疫情可能對其業務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履約訂單量可能出現下滑。
運輸車輛難對接、運力成本上漲、資產運維成本高昂、運輸效率低下……疫情之下,物流產業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過危機中同樣也潛藏著機會。商用汽車網記者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了解到,此次疫情期間暴露出許多問題,恰恰也為物流行業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動數字化升級成為物流行業的必然趨勢。
實際上,近年來頗受矚目的數字貨運平臺,因其數字基因自帶的變革屬性令外界對其充滿期待。近期在疫情背景下推出的《加快推進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就代表了頂層政策對物流行業的規劃要求,《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推動第三方物流產業科技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
不過,要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首先要了解行業內在的運行規律。根據灼識咨詢數據,在中國的整車市場上,大約80%是穩定的運力需求。而穩定運力的好處在于,物流企業與貨車司機互相了解和信任,可滿足彼此預期。從企業端來說,穩定運力更能保證貨運過程的順暢和安全;對貨車端來說,穩定運輸需求的托運方也意味著穩定的訂單來源,雙方都有基于“熟關系交易”基礎上的高頻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幫助物流公司將“生運力”轉為“熟運力”,并積累自有熟運力資源就成為了數字貨運平臺的核心價值點。此前,有媒體報道指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透明、高效、穩定的運力供應鏈或將成為解決公路貨運矛盾的關鍵密鑰。
老手段解決新問題 頭部企業打造解題范本
雖然疫情對物流行業的沖擊一時難以回緩,但可喜的是,已經有數字貨運平臺在使用“熟運力”幫助企業穩定并提高運輸效率。
數字貨運服務一方面讓托運方更好地獲取穩定豐富的運力資源,及促進與貨車、貨物的協調。另一方面,又讓貨車司機直接與有穩定運輸需求的上游托運方聯系,為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奠定基礎,用“熟運力”構筑產業鏈的基底。
也是基于此,有市場分析認為,疫情期間真正能夠解決貨運問題的在于能夠互相協同,且多次合作的“熟運力”。
舉例來說,某貨值月體量500萬的食品類物流項目,通過數字貨運平臺定制的專屬運力解決方案,企業已實現了從運力采購到運費保障的全流程運輸管控。自有運力池高度的黏性和穩定性使得企業一方面提高了內部運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大幅提高了企業對司機的調度和溝通效率,增強對上游貨主的服務能力。此外,更大的優勢是,企業專屬的熟運力池在疫情期間亦成為運力的堅固保障。
該企業相關負責人透露,相比此前50%的熟車使用率,在數字貨運平臺的幫助下,公司在疫情期間的這一數據高增至85%,運力池中的運力報備成交比例也從0.01%猛增至40.6%,保證了疫情期間的運輸流程穩定暢通。
通過上述案例可以明顯看出,當貨車司機與物流企業的關系鏈更加良性和牢固時,雙方有更強的驅動力在特殊時期互為有力支撐。由此,數字貨運平臺模式的有效性和優越性得以驗證,其“熟運力”解決方案也正成為行業解題的新范本。
當下,物流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要突破困境,實現疫情下物流產業鏈的穩定和整體的降本增效需要多方因素的互相疊加。在疫情期間,公路貨運領域對于人的數字化仍有更大的空間。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一個司機、調度、物流企業、貨主等各業務角色高度協同的以人為核心,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的“良性物流生態圈”才是最終的解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