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鮮肉”運輸銷售遭遇困難
我國生豬流通,過去通常使用倉柵式運輸車跨地調運,在疫情期間很容易成為流行病傳播“風險源”。因而,國家一方面強化防控措施,實施生豬承運車輛備案制度,推動變“調豬”為“調肉”;另一方面,推行“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維護生豬產品正常流通秩序,讓百姓“吃得起肉”。
2018年底開始,我國非洲豬瘟疫情蔓延,促使我國從“熱鮮肉”向“冷鮮肉”模式轉變,國內豬肉“冷鮮肉”貨運量和每單平均距離均大幅攀升。2019年8月豬肉冷鮮肉”運輸量接近2018年同期10倍,成為2019年以來肉類冷藏運輸車市場“引爆點”。
中國冷運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相關消息人士透露,2019年我國冷藏車產量4.8萬輛同比増長18%。廣東、山東、遼寧成為冷藏車需求量最大省份。隨著疫情穩中向好,冷鏈物流運輸量增加,加上夏至,對果蔬肉類保鮮要求更高,冷藏車需求將進入旺季。疫情對產業是一場挑戰。今年以來,受“雙重”疫情影響,豬肉供銷渠道、居民消費習慣均發生許多變化,尤其加速“冷鮮肉”對“熱鮮肉”的替代,龐大的生鮮禽肉冷藏配送需求,導致電商配送業務呈獻出“井噴”狀態;另外,大量資本涌入生豬養殖及肉類加工市場,正在催生一個崛起的細分行業一一冷鏈運輸裝備。隨著,以往運載生豬的倉柵式運輸車逐漸被冷藏運輸車(肉掛車)替代,意味著新技術升級與新物流方式的開啟。
一摘自新華社“半月談網”2020年5月12日
《疫情下激活新消費冷藏車駛入快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