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蹤熱點 深度報道 ]
這幾天,媒體對河南省南陽市領導參觀青年客車在南陽工廠有關水氫發動機項目并予以點贊一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批評聲音之大、擔心之重,都是前所未有的。筆者的觀點是,媒體解讀過度不利于行業發展。理由如下,供同行業參考。
一、領導對企業的創新行為點贊是鼓勵而已
地方政府主要領導深入企業調研,了解情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南陽電視臺播出的畫面顯示,市委書記張文深到氫能源汽車項目現場調研時,用英語說“very good”。2019年5月22日晚6時54分的南陽日報網和次日的南陽日報頭版先后刊發了同一條內容——《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市委書記點贊!》。南陽日報說“水氫發動機在我市正式下線啦,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制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
筆者認為,市委書記到企業現場調研、南陽日報頭版先后刊發新聞是職責所在,新聞稿的內容也沒有錯,水氫發動機已經在工廠生產,是客觀上的產品。技術專利是湖北工業大學的,也是真的。
許多媒體質疑市委書記點贊、質疑水氫發動機,有什么理由?青年客車利用湖北大學的專利技術,做成了“水氫發動機”產品,沒有做假。為什么要質疑?
一是企業做成水氫發動機是一個創新行為,企業創新,我們就要質疑嗎?二是市委書記對企業的創新行為點贊,也是正常的事情,我們就要質疑嗎?
二、水變油是假的,水變氫是真的
歷史上,有水變油的騙人事件。但是水變氫是真的。這個在中學的化學課本里都學習過,也做過實驗。在工廠里,水變氫是也在批量化生產的。而這個車載制氫技術是采用了湖北工業大學的專利技術,如果專利是真的,當然青年客車采用專利技術做成發動機系統也就是真的。
青年汽車和該集團董事長龐青年卻宣稱可以在特殊催化劑的作用下,實現“不加油,不充電,只加水”。比較理解,這個話,邏輯上也沒有錯。水可以變氫,氫可以發電,電機就可驅動汽車了。老龐說“水是如何變成氫是企業的商業秘密。”是在“不加油,不充電”的基礎上,強調“只加水”。是不是還要其他的東西?老龐沒有說。這里老龐是在強調“不加油,不充電”而已。
“只加水”汽車能跑起來,是我們共同的愿望而已。但是水不是能源,如何將水變成氫氣,是湖北工業大學的老師的事情,不是客車企業的事情。企業要的是汽車“不充電、不充電”就能跑起來。如果跑不起來,就要質疑湖北工業大學的專利了。企業買了大學的專利,用于車輛開發,一是可以驗證學校的專利的實用性,二是幫助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三、發展氫能汽車路線,目前還沒有一條路線是絕對正確的
發展氫能汽車路線,目前主流觀點的罐子裝氣。但還是有許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到位。車載制氫技術困難更大。但是有湖北工業大學的專利在先,青年客車的水氫發動機在后。還要說明的是“水氫”二字也不是青年客車發明的,而是學其他人的。發明這個這個名稱是一位國外留學博士。
作為企業,選擇什么樣的技術路線做產品,是企業自己的事情。我們大家認為不可能,可以提醒老龐。他堅信自己的選擇,其他人就沒有必要,把自己觀點強加給老龐了。
老龐做企業,有許多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畢竟歸他自作自受。
許多人(有的專家、有的學者)擔心老龐騙南陽政府的錢,騙國家財政的補貼,筆者理解,的確沒有必要。南陽市是一級人民政府,老龐如果能騙南陽政府的錢,責任由南陽政府承擔,南陽市有公、檢、法機構,老龐能跑到哪里去?老龐拿這個車載制氫技術,做出的氫能客車,如果能拿到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通過,就說明老龐成功了。如果通不過,如何騙得了政府補貼呢?如果開發的這個車,南陽公交企業認可了,也說明了老龐的技術應用成功,也驗證湖北工業大學專利技術具有實用價值。
老實地說,筆者對這個技術成功的可能不抱希望,但是對老龐的創新精神,表示欽佩。如果失敗了,老龐要面對什么?做企業人都清楚。
筆者理解,一些專家沒有到現場去調研,信口開口地說:“南陽市政府領導不懂技術,老龐在騙南陽市政府的錢。”這個結論過于幼稚。南陽市是一個上10,000人口的大城市了,就算市委書記不是技術專家,但是技術專家大有人在。即使老龐騙得了政府,也不可能騙得了南陽市公交企業的領導和職工。
做企業難,做新產品開發更難。謝謝南陽市書記點贊,謝謝老龐在氫能汽車開發路上的創新。